《非暴力沟通》第二章 疏离生命的语言 领读II 领读人:孙桔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11-16 [来源]: [浏览次数]:

《非暴力沟通》第二章 疏离生命的语言领读II

领读人:孙桔

在对与错的区分之外,有一片田野,我将在那里遇见你。

一、第二章在整体上说了什么?

本章主要讲了造成暴力沟通的四种思维与表达,即:道德评判、作比较、推卸责任和要求、奖惩等。这些异化的沟通方式是疏离生命的语言,它们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当一个人的行为与我们的价值观不符,我们便认为这个人是错的或是恶的。这就是道德评判,而指责、侮辱、贴标签、批评、比较、分析都是评判的形式。

作比较会让我们感到郁闷和不开心。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行为负有责任,但我们常常习惯用“不得不”的表达方式来淡化对自己行为所负的责任。

要求和请求大相径庭。惩罚也是一种霸权做法。

二、第二章在细节上说了什么?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

1.道德评判:

疏离生命的语言却让我们陷入充满评判的对与错的世界中。这时我们关注的往往只有好与坏、正常还是不正常、负责任还是不负责任、聪明还是愚蠢,等等。

当我们在分析和评判时,其实都是在表达自身的价值观和需要,但这样的表达方式却是悲剧性的,引发的是对方的防卫和抗拒。就算他人遵从了我们,很有可能是出于恐惧、内疚或羞愧,而非发自内心。

重要的是不要把“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对于那些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和行为,我们常常会做出道德评判。但如果从小学习非暴力沟通,我们就能够清楚而直接地表达出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而不是指责他人。

你和朋友们一起外出游玩,景点场所特别广阔,朋友和孩子找了很久垃圾桶,都没找到,朋友的孩子就把垃圾随手扔草坪上了,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玩了。你在身旁,会觉得不妥,心想着,下次外出一定自备垃圾袋。但是,如果,相同的场景,你看到陌生人随地乱扔垃圾,你可能会觉得“什么人啊,素质真低!”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于陌生的、不了解的人,我们比较容易直接给予道德评判。对于身边特别熟悉或了解的人,遇到了一些敏感的事,我们也会给出道德评判,我们会认为,你从来都不尊重我,你从来都不关心我,你总是把我的话当耳旁风,你这个人没有素质。这些悲剧性的表达方式是暴力沟通最大的来源。我们一旦开始用道德评判的方式跟对方沟通,肯定是暴力沟通,这种沟通很容易引发对方的防卫和抵触。

2.作比较:

如果真的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悲惨,就去学着与他人作比较。一旦我们开始比较,就会感到郁闷。也能看到比较是如何切断我们对人对己的善意。

《如何让自己活得很悲惨》一书中,诙谐地揭示了“比较”的心态是如何暗中对我们产生作用的。“谁谁谁考了100,你怎么就考了95分?”“人家学霸在家多用功,你一天到晚只想着玩”……诸如此类,父母管教孩子的类似话语很多,这些就属于暴力沟通中的作比较表达形式。尤其是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很排斥这些和同龄人做比较的言语。

3.推卸责任:

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行为负有责任,若无法意识到这点,沟通也会疏离与生命的连结。我们习惯使用“不得不”这样的表达方式来淡化对自己行为所负的责任。当我们将行动的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时,比如群体压力、权威命令、社会年龄角色等因素,我们便在试图推卸自己的责任。

我们可以转换为这样的语言,我选择……,因为我想要……。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可是,人们广泛使用了“不得不”这个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淡化了个人责任。而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4.其他疏离生命的沟通形式:

当我们以“要求”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诉求时,实际上是在或明或暗地指责或惩罚那些不配合我们的人。

疏离生命的语言还与“奖惩”思维有关,即有的行为应该受到奖赏,而有的行为就该受到惩罚。

我们大多数人在贴标签、作比较、要求和评判的语言环境中长大,鲜少被鼓励去觉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疏离生命的语言既源于等级制度或霸权社会,又反过来巩固它们。一旦我们开始聆听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要,便不再是好奴隶、好随从。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师长,管教孩子时,我们都不能强迫他们按我们的期待生活。

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这四种沟通和表达的方式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暴力的来源。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

我们学习非暴力沟通,怎么样能够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解决人世间一切的事呢?请期待下次领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