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第一章领读 吴英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11-15 [来源]: [浏览次数]:


《非暴力沟通》第一章 由衷的给予 领读I

领读人:吴英

我渴望我的生命活出善意和慈悲,由衷地给予在你我之间流动。

——马歇尔·卢森堡

一、第一章在整体上说了什么?

本章主要围绕在与他人沟通时,如何发现我们内心深处的善意,将“由衷地

给予他人作为我们与人沟通的方式和目的,从而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读完后,概括本章主要观点如下:

1.人们天性乐于由衷的相互给予,只是某些人悖离了天性中的善,而另一些人则在依然保持天性中的善。

2.为什么人与人会有上述不同的表现?究其原因,是语言和使用语言的方式(即表达和聆听)存在差异。

3.“非暴力沟通”即“善意沟通”,它建立在觉察感受和需要的基础上。

4.发自内心的给予他人,会使我们内心喜悦,接受者也会从中获益。

5.“非暴力沟通”模式由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构成。

6.“非暴力沟通”可有效地运用在不同层面的沟通和多样的情境中。

二、第一章在细节上说了什么?

1.由衷的给予是我们天性所乐见的。是什么让我们悖离天性中的善,做出暴力与毁灭性的行为?又是什么使得有些人即使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依然与天性中的善相连?作者引用一名二战时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的妇女的日记,让读者初识非暴力沟通,并揭示上述问题的答案:语言及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在沟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包含表达与聆听。这能让我们由衷地给予,展现天性中的善。

2.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重新构建表达自己与聆听他人的方式。当面对别人的批评或指责时,一旦我们将注意力聚焦在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而不是去诊断和批判,我们就能发现内心深处的善意。通过强调深度聆听自己和他人,培育我们对他人的尊重、觉察与同理心,并愿意发自内心地相互给予。

3.作者用朋友写的一段歌词,引导读者知晓,每当我们想要丰盈他人的生命,

由衷给予他人时,我们是出于心中油然而生的喜悦之情,而非出于害怕、内疚、羞愧或者渴望回报,接受者才能心无挂碍地享受这份馈赠。给予者也会收获更多的自我肯定。

4.非暴力沟通模式具有四个要素:

首先,我们观察实际发生了什么。

第二步,表达我们看到这些行为时的感受。

第三步,表达出我们的感受与什么需要相关联。

第四步,说出一个具体的请求。

以上四个要素一方面是我们自己要清晰表达,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从对方的表达中了解对方的这四个要素,在彼此的沟通中创造一种流动性。既可以先表达自己,也可以先同理倾听他人。

5.非暴力沟通可以有效地运用在不同层面的沟通和多样的情境中。作者列举了工作坊学员在家庭生活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医生在治疗病人中以及在敏感的政治事件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景中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得到的收获,让读者直观地感受非暴力沟通的广泛适用性。

6.作者详细地记录了一个自己在难民营中和巴勒斯坦穆斯林男子的非暴力沟通,展现了非暴力沟通中作者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聆听他人的具体过程及收获到的美好结果,进一步让读者真实地感受非暴力沟通的魅力所在。

7.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运用的典型语言范例:(观察)我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团脏袜子和电视机旁边的三团脏袜子,(感受)我很生气,(需要)因为我希望在我们共用的空间里能多些整洁。(请求)你愿意把你的外资放在你房间或放进洗衣机里吗?

三、第一章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读完这一章,我们可以思考如下问题:

1.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及各种人际交往中,有没有面对过别人的批评或指责?

2.当遇到来自他人的伤害时,我们是如何与对方沟通的?这样的沟通是让你更加痛苦,还是给你带来意外的喜悦?是什么因素导致上述不同的结果?

3.对于我们而言,“由衷的给予”、“非暴力沟通”难在哪里?我们要如何去说服自己,修练自己?

第一章中所阐述的观点、列举的事例,非常真实,应答了我们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的重大疑问。读完确实能让我们产生了一种想要重塑自我、体验人性本善的强烈愿望。然而,我们会产生又一个疑问:真的有如此完美的效果吗?我们真的能做到吗?甚至我们也会质疑自己,我的内心还有这样光辉的人性吗?别人真的会感受到我们的善吗?非暴力沟通,由衷的给予真的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们又要怎样才能做到发自内心的给予呢?面对来自他人的攻击,我们会愤怒,会委屈,会羞愧,会迷茫,会害怕,我们又将如何消化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将发自内心的爱给予他人,从而使自己和他人都有喜悦的收获呢?或许,我们需要一种信仰的力量,需要一些技能的加持。如果我们把作者当成我们学习非暴力沟通的信仰,那就让我们认真地继续读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