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章节摘要与思考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11-14 [来源]: [浏览次数]:

第一章在整体上说了什么?

本章主要围绕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对19封来信(或典型家庭教育现象)的答复。

读完后,概括本章主要观点有:

第一父母要亲自养育孩子,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第二,父母不要盲目焦虑,成长过程会产生一些短时问题,你不焦虑它就过去了,你过度焦虑和关注它就放大了。

第三,无条件的爱是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我们表达爱;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我们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

第四,无条件的爱不是放弃原则,我们要坚持原则。坚持原则就意味着会拒绝孩子的不恰当要求,拒绝孩子的要求则势必带来哭闹,这时家长坦然陪伴,风雨会很快过去。而孩子也学会了理解和遵守原则。

第五,无条件的爱、陪伴和接纳,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途径。安全感能让孩子有良好的独立性和自我评价体系。

第一章中所描述的教育现象,我们会感同身受。但读完之后,我们要能反思。有时候我们很爱孩子,但是教育的过程中,会和孩子产生激烈的亲子冲突,有时候还是会忍不住攻击孩子。这主要是我们自身在教育过程中还缺乏安全感。如果我们认识到我就是我,孩子就是孩子。我的人生价值不要孩子来成全。那么当我们看到孩子不好的表现时会少一些焦虑和着急。如果我们不粗暴干涉孩子,也许孩子能有更多自我成长的空间,也会成长得更好一点。

第二章在整体上说了什么?

本章主要围绕孩子的情商发展,对20封来信的答复。

本章主要观点有:

第一,情绪有正面情绪如愉悦,情绪也有负面情绪如悲伤、愤怒等。

第二,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所有情绪都是跟随认知发展而发展,某种程度上,有情绪有丰富的情绪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体现。

第三,孩子之间的情绪表达也不尽相同,这和孩子的个人秉性决定的。家长不要用“别人家孩子”来比较和要求自己的孩子。我们只能接纳自己的这个孩子和他的个性特点与情绪表达。

第四,我们通常排斥负面情绪。但负面情绪也是其积极正面的力量。孩子宣泄负面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成长路径,所以不要本能地厌烦孩子哭闹等负面情绪。

第五,孩子有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心理上接受了,行动上,只要保持心情平和,安静陪伴,等孩子情绪恢复平静之后,可以视情况和孩子认识刚才的情绪,找到更好处理情绪的方法。

这一章重点分析了家庭教育中孩子的哭闹、发脾气等负面情绪的处理方式。20个案例呈现的基本都是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存在的现象。但当我们正确认识了负面情绪,我们就不会在孩子哭闹时顿生挫败和焦虑;当我们掌握了巧妙处理负面情绪的技巧时,我们就能更好地利用负面情绪来促进孩子情商的发展。

一言以蔽之,我们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我们也要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

第三章在整体上说了什么?

本章主要围绕玩耍与孩子的认知发展关系,对16种现象或来信进行论述。

本章主要观点有:

第一,玩耍是孩子的天性。

第二,玩耍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社会交往能力提升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对孩子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孩子的玩耍是自由选择的玩耍,家长不能扼杀孩子的玩耍,也不要要以成人思维来主宰孩子的玩耍。

第四,在孩子自主自由玩耍的过程中,家长应做到尊重、关注与支持,不能代替与否定。

这一章重点分析了家庭教育中孩子的玩耍。在我们中国家庭教育中传承着“玩耍和学习没有关系”的想法。总觉得孩子贪玩是不好的现象,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但是第三章更正了我们传统的错误认知。我个人深表赞同。

玩耍对于孩子的一生的确是无比重要的。一个人幼童时期是否得到了自由玩耍、主动探索和社交的经历,决定了他对周遭的世界是否充满好奇和向往,决定了他探索世界的方式,从而也内在决定了他和自己相处的方式。

我想,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应试教育体系中受到重创,我们应该跳出学习本身,来回顾和梳理一下孩子的成长过程,反问自己:我的孩子在童年时期充分玩耍了吗?我的孩子与人交往足够自信吗?我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让孩子在自我探索、摔倒爬起中不断成长了吗?我对孩子成长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

希望我们在不断的思考中,能对一些对孩子对教育的认识,从而在为人父母这条道路上脚步更加坚定与愉悦!

第四章在整体上说了什么?

本章主要围绕冲突与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对16篇来信进行论述。

本章主要观点有:

第一,冲突不是坏事情,而是孩子学会交往的重要载体。因此,家长不能对冲突怀有惧怕的心理,也不能期盼着永远没有冲突。

第二,孩子在外和同伴交往中吃亏了,家长最好不要让孩子教“以毒攻毒,以恶制恶”,在让孩子在保护自己的同时,看到生活中更多的善良与光明,这利于孩子一生的发展。

第三,他人因喜爱逗孩子的行为,本意不坏,但是却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第四,真正接纳你的孩子,不管他是活泼外向的,还是腼腆内向的。只有接纳,才是更好引导和改变孩子的开始。

第五,孩子交往中出现了肢体碰撞是正常的社交行为,但要处理好孩子背后家长的关系。对于“受伤”的孩子,家长应做到“只道歉,不批评”。

第六,帮助在集体中受欺负的孩子,最重要的路径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变得强大,允许他奋力反抗,对方见识了他的实力,也就不再主动挑衅,而是友好相处。

这一章重点分析了家庭教育中孩子的社交。人离不开社会关系和群体,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的确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要面对的话题。

从自身成长看,仔细反省自身的成长历程,孩童时期的同伴交往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交往思维和方式。比如小时候的我不喜欢弄是非,看到身边会搞关系会来事的小伙伴总是敬而远之,既不盲从也不敌对,这种交往心理也是我现在处理周围关系的主导心理。

从家庭教育角度看,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冲突,凭心而论,家长面对孩子的冲突总有那么一点儿不淡定,不过正如本章中所分析那样,无论是低龄幼儿,还是年龄稍大的孩子,倾听了解孩子的境遇,理性分析形成的原因,帮助并鼓励孩子找到正确解决冲突的方法,才是将冲突转化为孩子成长的动力因素。

没有人可以离群索居,我们在日复一日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慢慢成长成熟。

第五章在整体上说了什么?

本章主要围绕家庭规则的建立与孩子健康发展,对20篇来信进行论述。

本章主要观点有:

第一,无条件的接纳并不是无规则。爱与规则是家庭教育的两条底线和原则。无条件养育不意味着对孩子有求必应、包办孩子的生活、听任孩子为所欲为。

第二,如何把握好爱与规则间的尺度。保持爱与规则的和谐,是孩子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第三,以爱为基础的规则,家长在执行的时候需要积极倾听,需要平静坚守规则。

第四,孩子缺乏必要的规则,往往也会导致安全感的丧失。

第五,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能让孩子获得自信和责任感,有利于孩子学业的发展。

第六,规则应该包括:全家生活有规律,吃饭、睡觉、游戏都有固定的时间和节奏;不把孩子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不要看到孩子的某种行为不合己意就要求孩子立刻改正,否则就感到自己做父母的失败;也不要听到孩子的哭声就心如刀绞、内疚自责,想办法哄住孩子、讨好孩子。父母和孩子划清疆界,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同时,父母也需要面对自己的内心恐惧,看看到底自己在担忧什么。

第七,父母必须以身作则,遵守规则。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首先要做那样的人。

这一章重点分析了家庭教育中的爱与规则。读完这一章,觉得非常受益。爱与规则也是我曾经非常困惑的一对教育关系。我想,对于有一定文化基础、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父母来说,给孩子爱并不困难,难的是我们怎样处理好爱与规则的关系和尺度。怕自己给的爱太多成了溺爱,又怕自己给的规矩太多成了专制。这是我们为人父母的纠结。

读完这一章后,让我理性地反思了自己曾经的做法,也更明白怎样地边爱孩子边给孩子规则。比如,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独特性,接纳她的优秀,更重要的是接纳她除了道德、品行、态度等非原则问题的不足,如哭闹、生气的负面情绪、学业不是那么突出等;温和地执行规则就是我们在爱的同时要给孩子一定的规则,包括做事做人等方面的规则,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其好好学习,规则的执行要长期坚守,要温和平静坚守。不发怒不指责不放弃是最根本的底线;处理亲子矛盾,最好的就是不纠缠,要采用友爱温和的方式斩断与孩子的纠缠,有时候不仅仅是孩子纠缠你,也是你在纠缠孩子,赶快抽离,让自己平静后再去处理。

要成为理性的父母,真的每天都需要都读上几页家庭教育的书,好让自己充满能量去面对家庭教育中的“鸡飞狗跳”。

第六章在整体上说了什么?

本章主要围绕孩子有关性的知识和教育方面,对10篇来信进行论述。

本章主要观点有:

第一,儿童的有些行为,因为和“性”有联系,所以给家长们带来了心理上的恐惧与不安。这和我们传统性文化观念有关。

第二,男性和女性本身就有着天然的性别差异。对待不同性别的孩子,我们应给予适合孩子性别的教育。

第三,对待孩子关于性的问题与行为,我们既不能扮演鸵鸟,视而不见,也不能扮演清教徒,压制打击,而是要认真做好他们的引路人,坦然面对,让他们感到这些都是正常的、自然的、充满爱意和温馨,而不是肮脏的、下流的、充满羞耻和罪孽。我们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婚礼关系,影响到他们今后的“性”福。

第四,在面对孩子涉及性的举止时,不要仅仅想着怎样去应对孩子,而不是退一步,审视一下自己的婚姻,自己对待异性、婚姻,以及性的观念和态度。

这一章重点分析了家庭教育中的性教育问题。虽然本章内容不多,但是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特点,这一章内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们中国人对于性的态度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总体来说,对孩子性知识和保护的教育也相对比较单调甚至缺乏。生活中我们也时常听到由于教育缺失或不当而发生的不好事件。于是我们要反思我们家庭教育中的方法问题。书中的10封来信,比如孩子与妈妈关系特别亲密、孩子有某种癖好等,其实在生活比较常见,或者说是正常现象。家长往往会因为被“羞耻”、“惊愕”、“恐惧”等情绪掌控,采用过激的教育方法,反而引起了糟糕的结果。

因此,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不管面对多么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我想首要的是保持理性和冷静,唯有如此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别急,孩子的问题不是一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所以,让我们慢慢来!